当前位置:首页>家校社互动>家庭教育

构建新型小学家庭教育模式

来源:时间:2006/11/29

 

 

孙  岩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伴随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义务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更是聚焦点之所在。实践证明,义务教育过程中,小学教育正是这个转变实现的端口。

那么,成功的小学教育仅仅来自学校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教育绝不单纯是学校的事情,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正在进行的欧美义务教育改革重估“家庭学校”的价值,对学龄儿童是否一定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提出质疑。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子女。例如,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近日指出,美国1985年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大约是5万名,而到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210万,并且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带出学校,目前已有多达14万的中、小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这次重估至少又一次论证了家庭教育的举足轻重。

委内瑞拉《国民报》最近发表题为“好成绩产生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文章,文中谈到据美国教育部的互联网网页透露,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已得到证实,在家长参与时,学生的成绩好,出勤率高,作业能够完成,并能继续研究生的学业。

那么,构建新型小学家庭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匡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都是要讲德与才兼备。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屡屡证明:“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德和才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强烈呼唤,人力资源市场对有德有才者的青睐,企业、单位招聘员工都要作才能与品德的双重考核,说明我们的社会已在逐渐远离重才轻德的误区。家庭是未成年人品德养成的摇篮,为人父母者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就能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21世纪的我们正行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体现。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没有一种文化是封闭、隔离和不相往来的,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和交融是本土文化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力。费孝通先生在此问题上曾有精辟的论述:“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庭教育也正在与世界接轨,家庭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它同样要具备预见性,前瞻性。21世纪的孩子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只要我们培养的子女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说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二、小学儿童的特点是教育的出发点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共性特点,并循着这些共性特点出发,努力发觉孩子的个性特点,从而准确地评估孩子,为教育的实施作好主观的准备。

我国小学阶段的适龄受教育人口已基本按照法定入学年龄进入比较固定的循环周期,即6周岁入学,实施5年学制,为6-11岁,实施6年学制,为6-12岁。6-12岁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是长身开智的重要阶段,其认识事物的基本形式是以感知为主要特点的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形象思维的积累,其理性思维的因素逐步增大。同时,当今儿童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多种传媒的密集信息,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儿童。

 

三、从小学家庭教育开始

培养孩子的权益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民主家庭氛围,其实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权益,让孩子在家庭中就建立一种习惯性的权益意识,同时,也明确自己的责任。惟其如此,孩子们和家长们才能够真正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维系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代少年儿童正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中成长。社会的进步,物质与精神文明层次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我国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都在不同程度地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成长氛围。正如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所期待的,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加自信自强、敢想敢说和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他们的权利意识呈增强态势,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更加清楚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家长最需要做到的坚持给孩子以维权的可能性。

孩子对家长最大的需求是关心,他们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于得到生活上、学习上的关心,他们更渴望的是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自主平等的家庭成员,凡是孩子的事情在他们主见和能力所及的情况下都应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家长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父母还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和人权,尊重孩子的隐私,例如,进孩子的房间应敲门请允,不偷着拆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等,家长应力求做到。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氛围是家庭中长期积累而成的精神状态和情意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建筑在温馨和谐、互敬互助、平等理解的家庭人际关系上的良好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达到亲融境界的重要条件。

 

四、成功的小学家庭教育贵在顺乎自然,

蕴于无形之中